共建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 | 小村庄展现融合大力量
沙湾市四道河子镇下八户村是全市最僻远的村队之一,距沙湾市76公里;也是一个兵地深度融合的村队,四面与兵团第八师121团的连队接壤;更是个了不起的村队,20年前,该村在全疆率先实施“土地互换”,曾被《半月谈》杂志做过专题报道。
下八户村是个农业村,现有耕地1.2万亩,村民 340户,常住村民 71 户。2023年,人均收入达到了 28500 万元。
2003年,下八户村跟随毗邻的兵团第八师121团学习棉花种植,并率先使用膜下滴灌和机采等先进技术。
多年来,该村在棉花种植技术和亩产在全市领跑。今年,全村棉花平均亩产达450公斤,走在全市前列。
村党支部书记赵世建形象地说,下八户村就是沙湾的一块“飞地”。东面是121团9连,南面是121团1连,西面是121团8连,北面是121团2连。
连队农技人员给村民培训农业知识。资料图片
村民邢玲是土生土长的下八户村人,今年47岁,从小就喜欢跳舞,但村里一直没有人教。
2019年,她加入121团的社区文艺舞蹈队。目前,在舞蹈队学会了拉丁舞、交谊舞、维吾尔族舞、哈萨克族舞,还会走模特步。
邢玲说:“我到团场去学舞、跳舞,从来没有感到过生疏感。生活中也一样,团场的姐妹和村里的姐妹处得一样好。这都多少年了,一直都是这样。”
兵二代的苏富民,父母是121团10连的职工,现在121团团部住。2021年,他从昌吉职业学院毕业后,就近招聘到下八户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,主要负责乡村振兴、居民医保、合作社财务等工作。
他说:“家离村委会就3公里,开车7分钟,走路最多半小时。在这里工作,离家近,也干得顺心。我压根就没觉得我是连队来的,大家和我一样,没人在意这个。”
村民王新兰,从2009年开始就在121团开鞋店,已经有15年了。挣钱后,又在121团团部购买了楼房和门面房。
她说:“现在,我们这都不分兵团和地方,大家就像是一家人,互帮互助和睦相处。”
村民王新兰接待顾客。塔城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王高升摄
村党支部书记赵世建说,现在村里的农业灌溉用水用地是121团的渠道,村里的地在渠道的最下游,上游有团场的8个连队。
这么多年过去了,村里用水和连队用水一样的“待遇”。有时候,遇到天旱了,还享受特殊关照。
俗话说:“好拿好换。”每年的夏秋收结束后,村“两委”会主动组织村民清理渠道的淤泥,有破损的地方,村集体出资进行维护。
众所周知,兵团连队的农业发展一直走在地方前面。俗话说:“近水楼台先得月。”无论是棉花的田间管理,还是使用滴灌技术,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,村里都是跟121团学的。
2002年,121团采取膜下滴灌新技术种棉花,第二年村“两委”就请团部的技术人员,现场指导村民搞膜下滴灌,在提高亩产的同时,种植成本也下来了。
现如今,村里种棉花就看兵团,他们采取什么新技术、新品种,村里就紧随其后效仿种植,或早或晚,时间节点一点问题没有。
据了解,村里90%的小孩都是在121团上幼儿园、小学,中学也有部分学生在121团就读。兵团连队嫁到村里的姑娘有10位,村里嫁到兵团连队的姑娘有8位。村民在121团团部购买楼房的多达110户。
村干部陈建林说,多年来,村“两委”和连队关系一直处得不错,有什么困难随时协调,都能圆满解决。
自来水管道回填。资料图片
多年来,下八户村村民一直吃机井水,今年10月村“两委”和121团协调,村集体投入42万余元,从团部自来水主管道接了一个口子,把自来水通到村里,水价和兵团职工一样,明年村民家家户户就可以用上水质达标且24小时供水的自来水了。
……
赵世建说:“我们和兵团连队同顶一片蓝天,同住一个家园。多年来,已经形成了深度融合发展的‘共同体’。今后,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珍惜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兵地的融洽关系,为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新贡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