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利大发展增产又降本
水是生命之源,水利是农业的命脉,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产业。对于干旱、半干旱的塔城地区而言,水利尤为重要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各级党委、政府以防洪抗旱减灾为中心,多方筹集资金,加快水利工程建设,使我区水利事业实现长足发展。
小塘坝变大水库
新中国成立前,我区无永久性的农业灌溉蓄水设施。1956年,我区开始兴建蓄水设施,当年修建小塘坝12座,总蓄水量仅在5万立方米左右,灌溉效益甚微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全区掀起兴修蓄水工程的热潮,1957年至1958年,先后在塔城、额敏、裕民、乌苏、沙湾等县市修建40多座塘坝和简易水库,库容最小的几千立方米,最大的数十万立方米。由于这些小型水库大多未进行认真勘测设计,施工质量差,蓄水后有的严重漏水,有的无排洪设施,效益不大。
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,我区水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,蓄水工程建设规模宏大,为工农牧业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,提供强大支持。
位于乌苏市西南56公里处的乌苏市特吾勒水库,9月以来进入新一轮蓄水期。平静湛蓝的水面,像一颗璀璨的蓝宝石,镶嵌在大山深处。
作为自治区重点定居兴牧民生工程,乌苏市特吾勒水库总库容为623万立方米,总投资9628.45万元,自2011年4月动工,历时3年半,完工蓄水。
该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后,下游塔布勒合特郭楞蒙古民族乡灌区4.8万亩农田、饲草料地得到足水灌溉,能有效提高草地生产力,解决草地超载过牧的问题。
塔布勒合特郭楞蒙古民族乡牧民新村牧民巴音吉尔格,今年种了100亩玉米,因为用水有了保障,玉米丰收已成定局。“水库没建好之前,因为缺水,每年种地都赔钱,我都不敢种地了。水库修好以后,我家种地不缺水,产量也提高了,我打算再多承包一些地,增加收入。”巴音吉尔格说。
同时,特吾勒水库可满足乌苏化工园西区马吉克工业园区用水,还可提高下游河道防洪能力,切实保障下游灌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,对于推进农牧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、乌苏工业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据了解,像特吾勒水库这样的中小型水库,全地区共有61座。自“十三五”以来,全地区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5.9亿元,新建、续建和除险加固水库9座。目前,我区水库总数达到61座,总库容2.85亿立方米,库容是1956年的5700倍。
土渠道变防渗渠
“我家小麦亩产400多公斤,玉米亩产1200公斤。”这是额敏县郊区乡八里营村村民张正新家去年庄稼的产量。
谈起历年的种植生产,张正新感触很深。“以前浇水全是土渠道,主渠放出一渠水,到地头就剩下半渠水,一半的水都从渠道渗漏了。加之土渠道浇水,渠道容易被水冲垮,水的利用率不高。我记得那几年用土渠道浇灌的时候,麦子亩产最多200公斤。”张正新说。
近几年,通往张正新家土地的渠道,全部铺设成了防渗渠道,地里也安装了节水滴灌,收成一年比一年好。
据悉,1950年,我区各类渠道全部为土渠,共有1380公里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各县相继开始兴建半防渗和全防渗干渠。1960年,原乌苏县在巴音沟牧场建成地区第一条防渗、半防渗的干砌卵石渠道。到1980年,全地区防渗渠总长925.3公里,1985年达到1605.6公里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各级水利部门牢固树立“抓前期、上项目、促发展”工作理念,抢抓机遇,作为水利基础设施的防渗渠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。进入“十三五”以来,全地区防渗渠道的修建改造速度明显加快,2017年,全地区新修和改造防渗渠道330.6公里,2018年,全区新建和改造防渗渠长度464.3公里。目前,我区干支斗三级渠系防渗率达到92.5%。
大水漫灌到节水滴灌
“以前大水漫灌,一个人一天只能浇几十亩地,现在实施高效节水滴灌,一个人可以操控六千到八千亩地的灌溉。”这是何洪涛对使用高效节水滴灌前后的准确对比。
何洪涛是沙湾县大泉乡烧坊庄子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负责人。实施高效节水滴灌,不仅解放了劳动力,也最大限度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。何洪涛说:“高效节水滴灌一亩地节约水费30元,电费每亩地节约4.5元,节约和增收部分,一亩地基本上能增收188元左右。”
从高效节水滴灌中受益的,还有塔城市也门勒乡加尔苏村87户372人。自2015年以来,加尔苏村将6900亩地全部安装高效节水滴灌。
加尔苏村村民李强说:“以前,地里没安装滴灌,玉米单产最高800公斤。”自李强家的350亩玉米地全部安装滴灌后,平均亩产1300公斤左右,他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地区累计完成新增、改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5.2万亩。目前,实施高效节水滴灌总面积达689.7万亩,适宜实施高效节水的耕地实现了节水灌溉全覆盖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