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区多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
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地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,从以“输血”为主的扶贫到以“造血”为主的扶贫,再到综合性扶贫开发,走出了一条科学治贫、精准扶贫、有效脱贫的新路子。
发展产业带动脱贫
托里县库甫乡萨尔窝孜克村是边境牧业村,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村。2016年,工作队和村党支部协调政府贴息贷款160万元,引导贫困户发展畜牧业实现增收。
2016年,村民巴哈打提·扎汗享受了贴息贷款5万元,购进了10头牛犊。经过精心饲养,到2018年就发展到61头,当年纯收入10万多元。
9月6日,走进额敏县也木勒牧场也木勒社区鑫牧畜禽养殖合作社,32家牧家乐和22个毡房装饰一新,各家店主及服务人员用优质的服务和鲜美的食品迎接八方来客。
承包毡房的巴合提·达列力汗说,以前家里土地少,牲畜也不多,生活一般。今年6月,承包了一个毡房开食堂,专门做抓饭、那仁等。他说,村民散养的羊娃子肉质鲜美,合作社又免费提供水电、场地,开张3个月纯收入就近2万元。
近年来,我区69个贫困村均成立了合作社,发展农业土地合作、畜禽产业合作等13个类型的扶贫产业,累计投资4.9亿元,实施462个产业发展项目,带动1.3万贫困户增收。
易地搬迁拉动脱贫
近年来,我区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、生态环境脆弱等区域的贫困人口,坚持群众自愿、积极稳妥的原则,统筹定居兴牧、安居富民、危房改造、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项目,加快扶贫搬迁步伐。
近日,在塔城市恰夏镇窝尔塔阿树塔斯村村民霍孜汗·恰力甫汗家的小商店内,各种日常用品、烟酒、小吃、饮料等商品摆放得整整齐齐。
霍孜汗说:“新居民点房子、院墙和水电暖安装都是国家免费的。现在商店已经开了近一年,每天能收入近百元,家里还有一头奶牛,每天卖牛奶也可以挣几十块钱,生活越来越好。”
2018年9月,来自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铁布肯乌散乡科克莫敦村的张清臣一家,搬迁到巴音托洛盖社区,住进67平方米的楼房。
张清臣原在县水泥厂当包装工,加上15亩退耕还林土地补贴,日子过得还不错。2002年,张清臣生病住院,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,成了因病致贫家庭。搬迁后,夫妇俩当上了护边员,每人每月2000元工资。休息时,就近打零工,每月还有千把块钱收入。
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,全区投入资金2.9亿元,加快推进易地搬迁新区产业规划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建设扶贫车间、卫星工厂等劳动密集型产业,增加就业机会,促进搬迁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,确保贫困人口1495户5720人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。
转移就业推动脱贫
为改变托里县铁厂沟镇哈图村贫困户的现状,托里县扶贫办根据哈图村实际情况,投资建立了8家扶贫产业房,促进贫困户实现再就业,提高贫困户的家庭经济收入,真正做到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。
村民叶尔加那提·乌依斯汉指着自家的小商店开心地说:“我先天残疾,活也干不动。自从有了扶贫产业房,我这个商店挣的钱比较多,这都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。”
走进额敏县玛热勒苏镇勤勤千绣手工刺绣专业合作社,绣娘们忙着制作衣服。“走出家门后,我交了很多好朋友,学了好多手艺,增加了家里的收入,整个人都变得自信了。我现在在这学裁衣服、苏绣,今后我要靠自己的手艺吃饭。”合作社社员古丽巴哈提·海拉提说。
近年来,地区坚持巩固提升、就业为先,因地制宜开展就业技能培训,扎实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。截至2018年底,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有18002户56052人脱贫。
目前,和布克赛尔县、托里县、裕民县已脱贫“摘帽”,6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,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%降至2018年的0.015%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